白芷——因香得名

先秦时期,《离骚》中就有了关于白芷的记载: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屈原非常喜欢将白芷用在自己的诗文中,例如《楚辞》、《离骚》包括后来的《九章》以及《九歌》中都可见到白芷。可见白芷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白芷名字来源

白字,就是白色,这个没问题,问题就“芷”字,除了与草木有关后,我真不知它是什么意思,查了所有大字典,说了等于没说,如下图

我想知道什么叫做“芷“,都给我绕回白芷了,无解!

再查《汉字字源》,如下

从字形上看,上面是草木,下面是足趾,很好,似乎明白了些,但它的解释把我搞晕了,芷表现人们所要寻找的一种有香味可入药的草,但感觉很勉强,祖先不会这么傻吧,那有臭味的本草就不可以也停下来么,所以不太合意,继续查找文献,转换一下思路,上面草字头意义明确了,那问题的关键就是下面的止字上了,查“止“字的来源,《汉字字源》的止字如下:

这么看来,原止就是脚的意思了,再查《说文解字今释》:

基本上可以明显止引申义为草木的底下插入土地的那部分了,也就初生根干了,那么问题又来了,什么叫初生根?下图中坚着直下最大的那条就是了

至此,止字加上草字头,意思就是植物的初生根,白色的初生根,显然不好听,叫“白芷“就高大上很多了,只不过人们常说的芷,主要是指香草的初生根。当然理解成“艹”与“止”联合起来表示“香味令人止步的草”,这样也有助于记忆,也没什么不好,因为白芷就是芳香的,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与香有关的别名,如《本经》中直接叫“芳香”了,干脆利落;《夷坚志》叫香白芷,直接把特点给带上了,就好像小时候某人是屠夫,名字叫XX平,我们村人就叫他“宰猪平”,陌生人一听就知道他的职业了。搞清了它名字的来源,从记忆的角度来说,它的功效就记住一半了。

白芷的别称

白芷在古书中也称作白茝。芷、茝在《广韵》中均作“诸市切,上止,章。”二字同读作zhi,茝有颐颏、腮颊的意思,泛指面部。亦因该品香气浓烈,《本经》谓“可作面脂”,有使面部皮肤滋润洁白的功效,故以白茝而名之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侠嘉夜,茝兰芳,澹容与,献嘉觞。”颜师古注:“茝,即今白芷。”晋·张华在《杂诗》中诗云:“微风摇茝若,层波动芰荷。”茝若,亦指白芷和杜若。说明白芷古称白茝,后为简便起见而以芷代茝,称作白芷。“白芷来江南,佩芷袭芳荪。”因白芷气味芳香,故《神农本草经》原名芳香。

白芷的药性

辛 (1)香则无不辛燥,唯菊不甚燥烈(《本草经百种录》);(2)品尝一下可知。

温 凡香气之甚者,其性必温热(本草经疏)。

趋向升浮 根和根茎,是有从地下吸收并运送养味到枝叶的功能,辛也是属升浮,,所以趋向升浮的。

功效

解表散寒 白芷是白色的,白入肺,同时辛入肺,肺主皮毛,辛能行能散,温能散寒,所以辛温之羌活可以将皮毛打开并散出风寒。

祛风止痛 本品辛能祛风(辛入肺,肺主皮毛,辛能行能散,将风邪散发出去);温燥除湿,燥从哪来,“香则无不辛燥,唯菊不甚燥烈”,想想我们常吃的辣椒就知了。湿性黏滞,阻滞气机,造成气不畅通,不通则痛,现在辛香燥湿,病因没了,气机通畅,通则不痛。

宣通鼻窍 芳香走窜通窍,它是趋向升浮了,所以善于通上面头面部的孔窍,如额窦筛窦等,然后副鼻窦不通引起的头疼就可以停止,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这种头痛的年经人,做了CT或MR后颅脑都没事,倒是副鼻窦的黏膜增厚窦腔积液,西医诊断为副鼻窦炎。

燥湿止带 辛香的药物基本上都燥性,芳香化湿;白带,也属于湿的范畴,所以它能燥湿,也就自然能止白带过多的。

消肿排脓 气血瘀积形成的红肿热痛,所以这时应该活血散结,消肿止痛,白芷辛香走窜,能行能散,其叶赤入血,所以能够温通血脉,有助于活血散结。辛散透邪,打开皮毛,排出脓液。,

归经

肺经 由解表散寒可知

胃大肠经 白芷善于止头面部的疼痛及通窍,这里正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走行部位。

临床应用

感冒头痛,眉棱骨痛 本品具有解表散寒、祛风止痛的功效,特别是头面部的头额痛、眉棱痛,及牙龈痛,这个很好理解。

鼻塞流涕,鼻鼽、鼻渊,牙痛 本品具有辛温,祛风止痛、宣通鼻窍,可以宣肺利气,升高阳明清气,通鼻窍而止疼痛。

带下 本品辛温香燥,善除阳明经温邪而燥湿止带。

疮痈肿痛 本品辛散温通,又有消肿排肿之功

此外,本品还具有祛风燥湿止痒,祛斑除臭等功效,外用可治多种皮肤病,如风湿瘙痒,湿疹、面部色斑、狐臭,白癜风等。

白芷这味药,紧紧抓住它的特点—香,大家复习一下芳香药的主要特性,后面很多功效及应用都容易推理出来,可以减少很多学习时间。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起点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